10月6日,我校在象湖校区行知楼1086会议室召开实践教学研讨会。副校长颜敏出席会议并讲话。7位科研机构负责人进行了工作交流,对科研育人工作进行了研讨。各学院负责人,基层科研机构、郑州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、河南省高校社科智库负责人,科研秘书等参加会议。
会上,基层科研机构负责人李爱红、张敏翔、闫江奇、杨宏斌、李拴保做了典型发言。分享了科研机构在开展科学研究、学术交流、智库和咨询服务过程中,为课堂教学充实了内容,为人才培养注入了活力,为地方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,丰富了学校应用型本科建设的内容,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。郑州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、中原城市经济发展研究所所长夏长会,省高校社科智库、地方财政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赵红卫分别交流了开展科研活动的体会。会议指出,我校基层科研机构在工作中有好的起色,也存在一些不足。学校将根据教育厅的要求,加强对科研机构的规范管理和动态管理,加大支持力度。各科研机构应提高思想认识,紧密结合学校一体两翼办学特色培育,在提升科研质量的基础上,充分发挥科研育人功能。
颜敏在讲话中,对新建本科高校应用型科研的“应用性”“行业性”和“地方性”三个特征进行了剖析。“应用性”,指科研是围绕“应用型人才培养”目标展开的,科研方向是与特色专业方向紧密相关的,致力于为行业、为地方、为企业解决现实问题,强调“ 创新+应用”。“行业性”,指要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发展科研,依托行业、面向行业、服务行业,以解决行业、企业重大战略需求为己任,通过优势互补、互通有无,形成产学研合作的多赢局面。“地方性”,指科研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,走“行业+地方”的发展之路,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论指导,成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“思想库”和“智囊团”。
在分析了新建本科院校发展“应用型科研”存在的问题,介绍了国内外开展“应用型科研”的经验后,她指出,要转变观念,营造科研特别是应用型科研浓厚氛围;健全制度,如学院科研工作考核制度、应用型科研分类评价制度、科研平台考核机制;完善机制,建立成果转化服务机制、校校校企科研合作机制、产教科融合机制、校城地共生机制、集群式发展机制等。
颜敏强调,学校学术氛围是学生课外学术活动的重要环境,进而对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产生影响。搭建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平台,激励学生广泛参加课外科技活动,是科研工作的重要任务。要完善教师指导课外学习的有效机制,增加教师与学生在课外有效深度互动的研讨时间。健全教师指导学生课外学术活动激励制度,鼓励学生参与课外学术活动。搭建有利于学生参与的科研平台,举办学术报告会,组织学生参加互联网+大赛、挑战杯大赛、数学建模大赛等学科竞赛,指导学生撰写并发表学术论文,邀请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研究或专利研发。在学生参与科研活动中要坚定不移的防止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,养成良好的学术风尚。
会议指出,育人是科研工作的根本任务。科研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实施国家创新驱动战略,以高质量科研为支撑,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,融入到教案教材,将科学方法融入教学设计,改进教育教学方法,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,提高人才培养质量。鼓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科研活动,指导学生进行论文的调研和撰写,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。鼓励教师举办专题讲座,邀请校外专家举行学术活动,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。要长期高度重视国家基金项目的申报,支持已立项的项目研究,持续提升教师科研能力和学校的科研育人水平。